賣不動、借不到、蓋不完! 胡偉良揭「建商爛尾5病兆」:快鬆綁管制

台灣房市近期出現「爛尾樓」案例,且呈擴大趨勢,品嘉建設董事長胡偉良直言,「這是過去十多年幾乎未曾見到的警訊!」認為並非單一建商失信,而是金融緊縮、政策失衡、市場轉冷、行政效率低落等多重結構性病灶的反映,恐釀小建商倒閉潮,影響房市結構、社會風險及金融體系,建議政府應鬆綁信用管制,並設立預售屋保障機制。
針對爛尾樓現象初現,胡偉良指出,在過去房市熱絡時期,爛尾樓屬於極為罕見的個案,多與個別財務體質差、資金斷鏈的小建商有關。但如今即使是中型建商或曾有實績的公司,也傳出停工、無法如期交屋的案例,顯示這不再是「個案問題」,而是「結構問題」。
近期爛尾樓擴大,胡偉良直指5大成因:
1.央行信貸集中度限制,導致資金斷鏈
央行將營建業放款占比限縮至35%,導致銀行對建商「全面緊縮授信」,即便是合法、風險不高的都更案,也難以取得足夠的開發融資。由於資金週轉困難,導致工程進度停滯或延誤,最終走向爛尾,這是目前最核心的制度性成因。
▼近期陸續有開發商資金周轉困難,導致預售案停工、爛尾的狀況。(圖/東森新聞)
2.利率持續上升,資金成本飆升
房市自2022年起進入升息循環,建商財務成本大幅增加,過往以高槓桿操作的業者,原本倚賴預售金流支撐工地進行,如今利息負擔沉重,加上資金調度困難,升息環境對資金鏈薄弱的建商造成極大壓力,尤以預售案為主。
3.預售市場買氣急凍,銷售金流斷裂
政府打炒房、限貸措施導致買氣驟降,預售案開賣後若去化不佳,導致無法回收足夠工程款,建商只能靠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撐場。在市場反轉下,建商「賣不動、借不到、蓋不完」形成惡性循環。銷售不順直接影響工程資金流,是爛尾風險快速升高的重要因素。
4.營建成本高漲與缺工雙壓
建築原物料成本近年飆升,鋼筋、水泥、鋁窗、空調等價格皆創新高;台灣缺工問題嚴重,導致工期拉長、工資上升,許多包商進場意願低。建商為降低成本而不斷「換包、壓價、拆分工程」,品質與時程更難控制,營造端的不確定與追加成本,使得工程更容易中斷甚至爛尾。
5.政府審查與法令流程過長
包括都更核定、建照核發、施工變更、使照取得等流程複雜、拖長時間,一旦行政流程延宕,加上政策搖擺不定,建商計畫進度被迫延後,容易資金卡死,亦即制度效率不彰,讓建商面臨更多不可控風險。
▼倚賴預售金流支撐工地進行的建案,面臨許多不可控的風險。(圖/東森新聞)
爛尾樓狀況若持續擴大,將導致5大潛在後果,胡偉良表示,首先是「消費者信心」部份,預售屋買家面臨無法交屋風險,甚至遭遇詐貸、錢房兩失;接著是「建商生存」的危機,因財務風險擴大,小建商或財務槓桿過高者面臨倒閉潮。
第3後果是「房市結構」的撼動,一旦市場信心全面崩潰,預售屋制度被質疑,轉向成屋買氣壓力更重;接著是「社會風險」的承擔,社區爛尾變成地方毒瘤,都市更新與治安環境雙重惡化;最後是「金融體系」的重創,銀行貸款可能面臨呆帳與法拍潮,影響金融穩定。
胡偉良也對此提出建議,要遏止爛尾樓有3大方向可走,1是鬆綁房貸集中度限制,專案開發應排除限制,允許具實質推進的都更、危老案取得合理貸款額度;對大型開發案設立「融資白名單」,提高貸款效率。
2是成立預售屋交屋風險保障機制,可參考香港、新加坡制度,設立「工程保險機制」、「交屋信託制度」確保買方權益。3是提升審查效率與行政流程數位化,對都市更新案提供「一站式」審議流程與時程上限制度,加快都更容積審議與建照核發,避免時間過長導致資金斷鏈。
胡偉良認為,唯有政策回歸理性、金融回歸彈性,並從制度上強化供給穩定機制,才能避免這場「爛尾危機」繼續擴散,守住房市的最後防線。
(封面示意圖/東森財經新聞張琬聆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