貸款只過6成5!「要賠百萬」她心痛手狂抖 專家急曝4招:還有解

銀行房貸滿水位加上央行信用管制,讓不少面臨交屋核貸的預售屋買方頭殼抱著燒。例如李小姐半夜盯著銀行核貸通知書僅核准65成的結果,吶喊面臨近300萬元的資金缺口,難道只能解約、放棄百萬訂金?專家建議,可先釐清契約條款與實務政策,好好與建商協商。
房市部落客賣厝阿明在臉書社團「賣厝阿明知識+」分享,李小姐深夜11點盯著銀行核貸通知書上「核准6成5」的數字,手止不住顫抖,她2年前簽下預售屋合約,如今因央行限貸令讓她面臨近300萬元的資金缺口,「難道只能放棄百萬訂金,看著夢想中的房子飛走?」
賣厝阿明指出,李小姐的狀況不是個案,自從去年央行祭出第七波信用管制後,因貸款成數不足導致的預售屋糾紛暴增,成為近期常見的違約困境。不過這類狀況並非只能走向違約一途,因此結合法規與實務經驗,提出4個具體解方與策略。
一、先釐清契約條款與政策保障,掌握協商基礎
根據內政部《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》,若因「不可歸責於買方」的因素(如央行信用管制、銀行緊縮放款)導致貸款成數不足,買方有權與建商協商,可分為以下2種協商方式。
分期補足差額:建商可同意將貸款不足的差額,轉為分期付款方案(例如分3~5年償還),避免一次性資金壓力。
協議解約:若建商不願分期,買方可依定型化契約規範「不可歸責於買方」的因素,協議主張解除契約,並要求返還已繳款項(含訂金、工程款)。重點在於需提出「政策影響證明」,例如銀行核貸文件註明成數受限於央行規範。
二、評估「平轉」可行性,但需注意時間點與法規限制
若目前市場行情高於當初買價,可嘗試在交屋前將契約權利轉讓(平轉),但成敗關鍵在於「簽約時間點」。
2023年7月1日前簽約者:仍可自由轉讓,不受限制,但需支付房地合一稅(持有2年內稅率45%)。操作要點是透過建商辦理換約程序,避免私下交易衍生爭議。
2023年7月1日後簽約者:受《平均地權條例》限制,除符合「例外情形」(如非自願失業、重大傷病等),否則禁止換約。賣厝阿明提供替代方案,若平轉不可行,可籌資完成過戶後立即轉售,雖然需負擔較高稅負(房地合一稅45%)平轉或售價小高於合約價,幾乎不會有房地合一稅率問題,若房價漲幅足以覆蓋成本,仍能減少損失。
三、資金缺口的實務解方,合法籌資與債權協商
若需補足自備款差額,可考慮以下3種途徑。
建商短期借款(公司貸):部分建商提供利率較高的短期融資(約3~5%),但需確認還款條件是否合理,避免附加苛刻條款。
信用貸款或保單質借:利率約3~7%,適合信用良好者,但需注意銀行審核時會將此負債計入收支比,可能影響新房貸成數。
親友資助+贈與免稅額:透過父母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額取得資金,避免衍生借貸關係。
四、主張「不可歸責解約」的關鍵步驟
內政部已明示,若因政策變動(如限貸令)導致貸款不足,買方可主張解約,具體操作如下。
蒐集證據:銀行核貸文件註明「成數受限央行規範」,央行信用管制公告(如第七波限貸令)。
正式發函解約:以存證信函通知建商,引用契約條款及內政部規定,要求解除契約並返還款項。
申訴管道:若建商拒絕,可向各縣市消保官或不動產糾紛調處委員會申請調解,此類案件多數會判決買方勝訴。
面對貸款成數不足的困境,賣厝阿明提醒,切勿直接認賠違約,務實盤點資金缺口、釐清法規保障、積極與建商協商,多數情況下能找到損失最小的出路。若協商陷入僵局,立即尋求專業律師或消保單位介入,往往能扭轉局面。畢竟,預售屋糾紛的核心常在於「資訊落差」,手中的法規與契約條款正是突破困境的最佳利器。
(封面示意圖/取自pixabay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