窮到只剩房!擁5千萬華廈卻「靠津貼生活」網憂:恐成社會問題
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房子跟居住者一起變老,可能衍生社會問題?最近有民眾訪視台北大安區某華廈,發現其中一戶市值新台幣5千萬元的住宅,一家五口平均年齡超過60歲,老人扶養老人還得窩居髒亂空間,不禁感嘆「窮得剩下房子」,還點名居住人口高齡化問題,比起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居住正義,更迫切需要被重視。
民眾在PTT論壇發文,自稱去台北大安區某屋齡50年的華廈看裝潢,發現一家五口擠身在40坪左右的空間,長輩高齡90歲,4個子女分別60~70歲,生活倚靠老人津貼與之前的存款,雖然有一名孫女但平時沒有同住,平時過著老人扶養老人的生活。
根據PO說法,該華廈有漏水問題,空間還堆滿廢棄物,還形容「裡面爛的差不多把樓下漏的不成人形」,最近因為老人們花光積蓄,孫女想協助安置長輩,打算賣房改成租屋,但估計清運垃圾就要價30萬元,加上整理門面刺激買氣也要額外開銷,尤其想替4名合計超過4百歲的長者尋找住處,現況更是非常困難,即便要請看護也是一筆龐大開銷,不禁感嘆居住人口高齡化問題,比起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居住正義,更迫切需要被重視。
文章掀起話題,部分網友留言「這才是窮得只剩房」、「以後會越來越多,開放安樂死唯一解」,但也有人好奇是否有隱情,還提到「便宜賣怎麼可能沒辦法處理」、「這就是硬要擠在台北的結果,賣掉拿去買其他縣市住的更舒服」、「中南部滿地2000多萬透天,巷子裡還有不到2000萬的,解決方法很多」網友看法不一。
▼民眾到台北大安區某中古華廈看裝潢,發現一家五口擠身在40坪左右的空間,生活環境不佳。(示意圖/Pixabay)
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推測,該華廈出現一家都是老人的情況,可能涉及複雜的產權問題,或許家人不願意在房產上有相關處理,否則物件在精華地段,不至於難做抵押貸款,要是能先抵押貸款一筆錢,可對長者充當安置的週轉金,但卻不是持有方的選項,依照狀況衍伸來看,後續是否能孫女所言的交易出售,不見得如想像中順利。
陳炳辰指出,大安區精華地段也可能因個案社區問題,例如賣相不佳或者缺乏都更效應,造成交易上的難度,除非是以低於市價行情銷售,否則未來價值也有變數,必須視個案條件來看,未必代表「窮得剩下房子」是台灣新的社會現象。
他說明,市面上不少好地段的房產,發展卻與一般鍍金印象相反,例如長期空置或是出現原PO分享的類似案例,若非物件本身有特殊狀況,大多都出於產權上的疑慮,由於國內房產屬於私有領域,若非公共安全或是涉及法律情事,政府與外界也只能從旁協助,難以強制介入,要是已被披露新聞,建議相關政府機構可多做了解,透過社會局或警察單位視察以防憾事。
(封面示意圖/東森新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