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宅為何很難蓋?專家揭3主因:無利可圖的政策幻想
台灣幾乎所有的房市政策,都會有贊成及反對意見,只有興建社會住宅是唯一讓政府、建商、民眾取得共識,但根據臉書「阿宅-雙碩士地產顧問」的觀點,社宅很難同時達到協助弱勢、降低租金負擔、實現居住正義,主要有三個原因,而且同樣有三個改善方式。
「阿宅-雙碩士地產顧問」的版主阿宅表示,在台灣社會中,有些人認為只要大量興建社會住宅,彷彿就能達到協助弱勢、降低租金負擔、實現居住正義,但從現實面來看,很難讓三項條件同時成立,大致分為以下三種原因:
一、租金要超級低,真的幫助低收入戶?對周邊鄰居就是破壞房價的嫌惡設施喔!
二、要大量興建實踐居住正義,又要補貼租金? 就是要一直燒政府稅金的預算錢坑喔!
三、要幫助低收入戶,又要大量興建? 就是個無利可圖民間不願參與的政策幻想喔!
統整以上原因,可以發現社宅要求租金便宜,還要協助弱勢、要能大量興建實現居住正義,但從現況來看,這類完美社宅只會出現在選舉政見,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存在,依然有解決辦法。
▼社會住宅政策,是少數取得政黨共識。(示意圖/翻攝自住都中心官網)
根據阿宅觀點,現有社會住宅只有少部分店面等附屬商用設施,如果拉高商用設施的比例、提高財務自償率,還是有機會解決現有困境,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改善。
一、首先是租金可以更低,如果拉高商用設施比例,社會住宅就不需要完全依賴政府補助。可以靠收取的租金,直接用來補貼社會住宅租戶的租金。從此不需要擔心社會住宅成為拖垮政府財政的錢坑,租戶實付租金,可以比現有市價八折的租金更低。
二、其次是可以提高鄰里接受程度。現有社會住宅容易被標籤化,視為變相的貧民窟。雖然企圖靠社區營造拉近與社區周邊住戶的距離,但需要長時間的溝通。如果拉高商用設施比例,引入帶動區域發展的商家,淡化社會住宅的標籤印象,周邊住戶的抗性就會大幅降低。
三、拉高商用設施比例,讓社會住宅有利可圖,就可以提高民間參與的意願,讓需要長期穩定租金收益的壽險公司投入。社會住宅就不再需要都靠政府,或是強迫民間配合興建。
阿宅總結表示,如果有個社會住宅,同棟有星巴克、青鳥書店或唐吉軻德等知名商家,那就不再是讓區域房價變低的拖油瓶,而是對周邊區域有利的發展核心,如此一來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,還反問「租金補貼還會是政府的錢坑嗎?社會住宅會找不到人蓋嗎?周邊住戶還會排斥嗎?」
(封面示意圖/翻攝自住都中心官網)